縱觀華夏古今,君子自重而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已是諸界之共識。
在璀璨如花的華夏文明之中,文人是個極其怪異的群體,他們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可謂曠古爍今,放到世界範圍內都並不遜色,然而在時代的變遷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卻往往是武夫,而非文人,其中很大一個原因,便是文人相輕。
從百花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這種文人相輕的習氣便開始不斷的蔓延,儒家攻擊墨家無君無父,又指責道家疏闊而無用,道家反過來批評儒家和墨家背離天道,法家又視儒家為五蠹之首,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士大夫階層也是爭鬥不息,儒聖孔子得不到齊景公重用,是因為另一位文人代表晏嬰的反對和暗中陷害,而作為法家代表,韓非子為秦所用卻最終得不到好下場,而陷他於此的,卻是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斯。
再說王安石的變法,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削弱富商大戶的利益而使百姓得益,本是一件利國惠民的好事,可當時對他反對最激烈的,卻也幾乎都是當時最為著名的文人,諸如司馬光,蘇家三父子,甚至歐陽修都是他的反對者。
文人相輕都已恐怖如斯,若得罪了文人,那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眼下的蘇牧便將整個杭州的文人圈子都得罪了一遍,坐實了第一才子的寶座之後,咱們的杭州大才子第一次邀請文人,請的居然是劉質,這讓人如何相信,如何理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