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和大理國中間,夾雜著大大小小几十個戎夷部落,勿鄧部、易娘部、烏蒙部、馬湖部等等不計其數,尋常州縣官員記不住那麼多,只用西南夷統稱。這些部落在大宋和大理的雙重羈縻之下,往往是如同牆頭草一般來回搖擺,惹了大宋便投向大理,惹了大理便投向大宋,因此雖說是羈縻,景況卻極為混亂,漢夷之間的衝突更是頻頻發生,人命如同草芥。
然而,也正是這一片緩衝地的存在,使得大宋和大理的關係不像唐朝和南詔那樣水火不容。自太祖趙匡胤以大渡河為界以來,大理和大宋一直保持著一種謹慎而剋制的關係,即便在仁宗年間儂智高起兵失敗之後竄入大理,大宋大理同時陳兵邊境時,兩國最終還是沒有發生軍事衝突。此後大理更是不時遣使入貢,雖然不如其它大宋屬國那樣定期入貢,但也不像遼國和西夏那樣形同敵國。
在渝州之亂以鬧劇收場之後,周圍原本蠢蠢欲動的蠻夷也漸漸消停了下來。渝州南平僚雖然時叛時安,但畢竟還是看得清形勢,所以在高壓和安撫同時進行的情況下,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臣服,而官府也適時賠償了一些骨價,以為當初殺人的補償。當然,這個結果對於仇視僚人的烏蠻部族來說,無疑是並不能令人滿意的。
與唐朝以烏蠻為主體的南詔國相比,宋時的烏蠻一族已經分裂成了諸多小部落,彼此之間或戰或和,關係極其複雜。而西南蠻夷中,屬於烏蠻族裔的就有烏蒙,烏撒,芒部,東川等等,大理建國時以白族(白蠻)段氏等為主體,但得到了以烏蠻為主體的三十七部的大力支援,立國後更是和三十七部盟誓立約。而烏蠻諸部也不斷北上,和西南的原住民僚人發生了激烈衝突。諸部中間因經濟利益也不時發生交戰,往往各有死傷,朝廷對此也只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