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宣和二年三月十二,壬子。
蔡攸冷眼看著趙瑜帶領東海文武百官在他身前三跪九叩,面上卻是莊嚴平靜。罩著貂蟬籠巾的七梁進賢冠上的筆立,隨著趙瑜的起拜,一搖一晃。
上島後的十餘天,蔡攸的心情從憤怒到愕然,再到恐慌,直至現在的冷然,也是如趙瑜頭上的筆立一般起伏搖晃。
上國冊封使團入國,藩國國主竟然避而不見,這是對宗主國最大的侮辱。輕慢上國使節的罪名,用來當作出兵征討的藉口,也是綽綽有餘。蔡攸當日在宮門外沒看到趙瑜出迎,便是拂袖而走,並不去理會陳正匯為他接風洗塵的提議。如果他不這麼做,回京之後,御史臺的言官絕不會放過他,他的政敵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隨行的官吏並不是全是蔡系的人,根本瞞不過去。
不過他能做的也僅止於此,縱然怒火焚燒於胸,他也不可能立刻登船離開,畢竟趙瑜給了他一個說得過去的藉口——臺南州旱災,而使節團卻久候不至,趙瑜只得先趕去巡視——所以在住進東海人安排的駐地的時候,他只能幻想著當見到趙瑜後,好好給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什麼是上國宰相的威嚴。
但等他剛剛坐定,一份拜帖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到他的頭上。大遼北院翰林承旨耶律大石的名字堂堂正正地寫在拜帖之上,竟然用的還是道君皇帝親創的瘦金體。蔡攸當時對著拜帖。半天都沒有反應過來。直到被從人提醒,才手忙腳亂的遣人把拜帖封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