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炳得到了“營業許可”之後,開始大肆的採買造船用的木料,並相應地給木船包上鐵皮,增加船體的強度,以提高抗浪能力和觸礁的抵抗力,雖然換湯不換藥,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而鐵皮生鏽的問題也沒有解決,但是已經算是在革新上邁進一步了。
給船包鐵皮,就需要先打鐵皮,鐵皮的製造工藝遠沒有陸炳想象的那麼容易,在這個年代能夠打造鐵皮的鐵匠實在是太少了。於是乎鐵匠鋪相應地產生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賞之下同樣有能人來投,所以鐵匠鋪里人才濟濟,都是些技藝精湛的鐵匠師傅奔著陸炳每月十兩銀子的高薪而來的。貿易就是這樣群居而繁榮,四里八鄉甚至外地都有人開始從這裡訂鐵具和兵器,於是乎良性迴圈,帶動了市場的發展,這裡繼而連三的鐵匠鋪開起,最後被陸炳統一規劃到一起,取名鐵藝街。
同時造船需要的大量木材運來後,光造船廠的工人是不夠忙活的,漁民們也前來幫忙,大家知道陸炳的為人,更聽說了陸炳此舉的用意,這為百姓造福的事情,所以大家都願意幫忙。
同時各類木匠也來了,製造旗幡,製造風帆都需要人,還有陸炳訂購統一的打漁服裝,經過漁民的指導設計,最終定型,應對這些訂單,幾家大裁縫鋪也相應的開業了,同時兼具各類旗幡製造。
陸炳堅持英雄不問處處的原則,只要是能人前來陸炳一律歡迎,至於以前幹什麼的陸炳並不在乎,只要之後不違法亂紀便可以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