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我要進州學。”王儲說道。
每一屆科舉都會轟動宋朝全國上下,上到皇宮兩府,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目光都被科舉吸引了。以至趙佶的三子趙楷與後來的康熙皇帝都隱名瞞姓,偷偷地參加科舉,據說成績還不錯,一個是狀元,一個是探花。
人是有盲從心理的。
正是這份熱鬧,許多人義無反顧地投入讀書大軍。
看來老三也心動了,嫌私塾教育水平跟不上,才想進州學。
“三弟,我問你,讀書為了什麼?”
“象大哥一樣名列榜上,光宗耀祖。”
象我?你知道我前世讀了多少書?但怎麼辦呢,得慢慢開導。
“三弟,你知道每次秋闈有多少學子參加嗎?”
“不知道。”
“據說這幾屆參加的學子多達四十多萬人,但舉子名額能有多少?然後到省試殿試,你知道有多少舉子參加?”
“不知道?”
“這幾屆平均參加的舉子多達兩萬多人。”
不是每屆秋闈都能放出兩萬多舉子,那只有幾千人,關健還有更多老舉子進京參加科舉。如非交通落後,許多偏遠地區的舉子估計自己沒有多大希望,人數還會更多。
“這麼多人?”
“是啊,可又有多少人唱名於東華門?要知道參加的都是舉子,濫竽充數的學子很少了,三分之二都有些學問的。不然我為何說科闈基本能中,但省試與殿試未必能中。”
“可是……”
“我知道你疑惑,你能中我肯定開心,死去的父親在九泉之下,看到一門兩進士,相信也會笑開顏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