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首都一開始本不是咸陽,老秦人一開始是半定居半遊牧狀態,其實並沒有固定的首都,後面才將櫟陽定位為首都,秦獻公時代的變法,也即是商鞅變法的發生地就是在櫟陽。
當時魏國乘秦國內亂之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黃河與洛河之間地)之地。公元前三八四年秦獻公即位後,立志收復河西之地,於前三八三年在櫟邑修築了櫟陽城,將國都遷到櫟陽,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展了對魏國的軍事反擊,初步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了他的事業。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貧弱的秦國一躍成為諸國中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三五零年,商鞅在櫟陽第二次頒佈變法令,將國都由櫟陽遷往咸陽。櫟陽作為秦國的都城只有三十四年的時間,這一時期秦國正處在由弱變強的時期,所以櫟陽在華夏都城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古櫟陽也因商鞅變法聞名遐爾。
櫟陽與咸陽之間的距離從平面地圖上看只有不到五十里,它是位於渭水北側,鄭國渠的邊上,距離戰國時期秦軍的另一個屯兵地點武城不到三十里,哪怕是現如今櫟陽對於秦人來說也仍然有著很高的地位。
出巡隊伍並沒有前往櫟陽,途中呂哲只是聽李斯、蒙恬等關中人士講述歷史上秦國的轉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