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自秦孝公以來已經養成一種習慣,那便是歷來不看出身、不問來歷,只問才學、用其才華,表現出愛才若渴的氣度。
似乎是在秦惠文王時期,哪個人曾經描述過當時秦國的狀況,全文已經失傳,不過大意就是:唯才是用,吾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人唯賢。
當然,那時的秦國和現在的秦國是兩回事。
秦孝公時期的秦國已經瀕臨亡國,說得難聽點就是情況已經壞的不能再壞了,管他人才從哪裡來,只要能夠幫助秦國存在下去乃至於變得更強,一切都無所謂。
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相對好一些,不過也多次面臨六國合縱兵逼函谷關,差不多也是一不小心就會亡國的威脅,任用人才雖然沒有秦孝公當時那麼“飢渴”但也差不多。
其實看大秦的國史,從秦孝公開始的丞相人選還真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差不多全是說服君王,然後秦王朝綱獨斷,從一介平民一夜之間成了一國之丞相。
如秦孝公與商鞅,秦惠文王與張儀、范雎的情況,其間再出現呂不韋幫助秦異人歸秦繼承王統被任命為丞相,後呂不韋霸佔朝綱十餘載。到了呂不韋被嬴政鬥倒,展開一統時期又出現一個尉繚,似乎贏家的君王都喜歡來這一套?
在韓、趙相續被滅之後,秦國任用人才開始趨於保守,沒有再出現一朝登天的人物。那種君王與某人一陣奏對,然後任命為高官的“傳統”一去不復返,實在是少了很多傳奇故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