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記》是由格瓦拉家族提供的真實日記改編,像這種傳記類作品,基本可以忽略大部分的電影元素,因為它賣的就是題材。
褚青第一次以純粹評價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覺得片子很悶,沒什麼衝突和高潮,而且充斥著奇奇怪怪的南美風俗和貧苦世情。只有格瓦拉到亞馬遜河深處的麻風病人隔離區時,見到那種心驚膽顫的愚昧落後,他才被震撼了一下。
不過,影片結束後,他自己又想了想,這恰是塞勒斯技巧高明的地方。不刻意煽情,不參雜主觀意識,只是清淡如水的展現了切格瓦拉的年少時期。
看不到革命的燎原,但能看到夢想的樣子。
九位評委就在小廳裡,進行了簡單的討論,很快達成統一意見:《摩托日記》是部優秀的電影,可距離經典還差那麼一點。
昆汀為了明確大家的判斷,搞了個5分制的小遊戲,只限於內部交流,結果有4位給了3分,4位給了3.5分,1位給了4分。
褚青並未講太多的話,僅是準備了一個厚厚的本子,不停的記錄,感受,思考。
其實,若以他的成長過程而言,極其鮮明的印證了那句話:站在什麼位置,就看到什麼風景。
當他是一名小演員時,考慮的是工作和酬勞;當他是一名大演員時,工作就變成了對錶演的領會,酬勞也不過是那幾位單薄的數字。
當他一步步走到投資人、製片人,乃至參與到電影體制中,成為獨立與商業,新興與傳統,內地與海外的代表性人物時,撲面而來的,卻是整個電影工業體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