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科舉考試採用糊名制。
這種制度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直到大齊才真正確立為必須的措施之一。
據說推行糊名制和太祖皇帝有關,當時他還說什麼“考生籍貫名字必須寫在分割線外”,因此朝廷特意印製了一批有分割線的稿紙。這種特殊稿紙,後來也就成了考試專用紙,不僅省試、殿試用,州試也用。
當時許多文官並不贊成糊名制。
道理很簡單,朝廷取士,不僅要看才學,品行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固然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權力,可學問好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官。如果一個人風評不好,才華越高,對百姓傷害也越大。
因此,大齊之前,朝廷科舉,也要考察舉子的品德。凡品行不好的,不阻止他參加科舉,但也有權不取他。
結果糊名制一出,閱卷考官只能靠文章策論取士,根本不知道好文章出自何人之手,品行又好不好。
太祖皇帝卻堅持認為,糊名制才能保證公平。
道理大家都懂,前朝取士,經常出現才學寥寥,因為會鑽營而被主考官看重,從而中第的情況。而且這也導致請託、投獻成風,站在皇帝的角度,確實弊大於利。
但是,糊名制就一定能阻止作弊嗎?
顯然不是。就像沈半城說的,只要有心作弊,在卷面上做約定的標記,或者在文章中用一些特定文字,都能輕鬆突破糊名制的限制。
不過正如秦行之分析得那樣,大齊讀書人還沒到為做官不擇手段的地步,因此這種情況很少出現。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