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以及歐洲的拿破崙時代之前,軍隊之中並非沒有為主帥出謀劃策的人物。西方大多是由貴族出任,而中國古代則略有不同。
先秦的戰爭中,有以占卜問於天地鬼神,如甲骨文的諸多記載,也有諮詢於士大夫,如曹劌論戰。而後則多為軍官或是文職幕僚為主帥謀劃,如童貫北伐燕雲時,馬擴與趙良嗣皆為贊畫,因童貫為宣撫使,故簡稱為宣贊。到了明朝,軍隊中同樣有贊畫參將、遊擊、都司之類的軍職,或文職幕僚出任,或是軍官兼任皆可。
但是在參謀長制度出現之前,軍官和幕僚對於贊畫軍務一般會根據個人經驗來出謀劃策以應對變化,屬於主帥的附屬品,若是主帥沒有問及或是不願聽從也沒有任何辦法。
而後世的參謀軍官則會根據諸如天氣、風向、地形的不同,雙方的位置、軍需、裝備等差異,以及敵方的行動軌跡和大致意圖等一系列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進行科學化的分析、研究來制定作戰計劃,為戰爭服務而非單純的為主帥服務。
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一個是被動的、純以前人和自身的經驗為之,且徹底附屬於主帥的;而另一個是主動的、科學的進行分析,並且服務物件為整個軍隊或是國家,而非僅限於主帥。
參謀長制度是陳文很早以前就想要拿出來的,可是當時軍隊的規模很小,識文字、會算數的軍官也少得驚人,而且他當時還在文官監軍的麾下,並不方便將這些有別於時代的東西拿出來。只是在講解孫子兵法是幾次強調情報分析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僅此而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