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雖然不容易看見,但是其巨大的引力卻無法讓人忽視。通常來說,超新星爆發後會產生什麼樣的“遺體”是由其“生前”在主序帶的位置決定的。
質量巨大的主序星,如O型和B型恆星,其老去之後的超巨星爆發就會變成黑洞。而體型相對較小的A型和F型恆星則變成中子星,更小一些的G、K、M型恆星的“遺體”是白矮星。
所以中子星的引力介於黑洞與白矮星之間,對於周邊星域會形成一定的影響。
“暴風號”在躍遷飛行的最後一段航程就明顯感覺到了這顆中子星的影響。這艘驅逐艦退出躍遷飛行的時候,躍出位置偏離了系統計算的空域約100個天文單位,就是中子星搞的鬼。
想來當初NO也是透過這一點發現這一區域的秘密,並將目光放在了旁邊這個本沒有什麼開發價值的K型星域上。
在這個宇宙中,O型和B型恆星的數量加起來僅佔恆星總數的0.03%,所以黑洞數量非常稀少。而A型和F型加一起的數量約有2.6%,略多於前者。再往下,盛產宜居行星的G型恆星域數量只有3%,裡頭還未必都能誕生生命,所以生命真的來之不易。而在所有的主序星裡頭,個頭最小的M型恆星佔據了恆星重量的82%,可以說是遍地都是。
而且我們的宇宙還比較年輕,迄今為止不過140億年,大部分的恆星還沒走到歲月的盡頭,所以已發現的中子星數量還不足2000個,而且幾乎都是脈衝星,像距離地京100多光年這顆無法發射電磁脈衝的中子星幾乎很難被人找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