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鞘內注射是一件有些風險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鞘內注射多用於治療中樞神經型白血病。透過腦脊液系統給藥,能夠在四到六小時之間讓藥物充滿患者的腦底表面蛛網膜下腔。這種給藥方式成功的避開了腦血屏障對於化療藥物的遮蔽作用,讓藥物成功的進入各腦池迴圈。透過鞘內注射重複給藥,能夠很好的維持藥物在大腦中的濃度。
但鞘內注射也有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體現在藥物本身的容量上。人體腦脊液一天能夠生成大約五百毫升,但各個腦室和脊椎中所能容納的腦脊液一般不超過一百五十毫升。這些液體本身能夠有效的支撐起人體的中樞神經,並且起到優秀的緩衝和清除炎性物質的作用。
腦脊液迴圈障礙,是最常見的顱內壓升高原因之一。由兩個側腦室中豐富的脈絡叢生成的腦脊液透過室間孔進入第三腦室,再經中腦導水管流入第四腦室。隨後透過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和外側孔流入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並且透過矢狀竇旁的蛛網膜顆粒回收腦脊液。這種相對複雜的流動系統和聯通系統意味著整個腦脊液迴圈系統遠比血液系統更加脆弱。一般在治療中,醫生一次能夠向腦脊液系統裡注入的液體體積不會超過60ml。
在之前的治療中,為了讓兩性黴素B儘快透過腦血屏障,並且在患者的腦部達到有效濃度,治療組已經為所有患者注射了兩次合計50ml的兩性黴素B和葡萄糖溶液。兩次注射的間隔為兩小時。而現在距離上一次注射只過去了七十分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