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索橋加固工程完畢。整座橋樑由密密麻麻的上千根粗索連線,繩索相互結成網狀牢牢固定在瀘水兩岸。數十根原木從崖壁上鑿洞生根,撐住兩頭的橋面。
這還罷了,為了保證橋面的穩固和耐久,王源命士兵進山林之中砍伐下七八根高達十幾丈粗如水缸的古木拖到橋頭,用炭火燒焦外皮做成簡單的防腐木,一根根直立埋進橋面兩側的地面上,左右用稍矮一些的原木撐的紋絲不動。
再從高聳的巨木上端生出各生出數十根繩索,拉在橋面懸空的兩側繩索上,讓整座索橋更加的穩定和牢固。雖然畢竟是繩索搭建的橋樑,還是有些搖搖晃晃,但已經完全不虞有斷裂塌陷之憂。
李宓在索橋北岸立了一塊巨石,請王源給這座橋命名。王源欣然答應,提筆略一思索,寫下了《瀘水飛渡》四個字,紀念那夜長索飛渡之事。李宓命人將四個字雕刻在巨石上,立在橋頭。這座橋樑後來也被當地人簡稱為飛渡橋。
二月十四日,劍南五萬雄兵渡飛渡橋南下,兵臨姚州城下。姚州已經是空城一座,閣羅鳳並未佔據姚州死守,而是大肆劫掠一番後便早在五日前撤離了姚州。姚州城中也只有少量閣羅鳳的兵馬在佔據觀望。當得知劍南大軍抵達的訊息,這些蠻兵也風聞而逃,未做任何的抵抗。
晌午時分,大軍開進城內,到了午後,逃到山林中避禍的百姓們得知唐朝大軍收復姚州,也都紛紛從山林之中出來迴歸家園。軍中眾人忙的不可開交,宋建功和柳鈞忙著檢查城防,將姚州被破時破碎的城門吊橋重新制作安裝,將倒塌的城牆和敵樓重新修建完善,恢復姚州城最基本的防禦功能。李宓和劉德海則忙著安頓百姓救濟百姓,安頓大軍的駐地等事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