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使勁回憶穿越前看過的土法坩堝鍊鋼資料,又想起一個辦法:把熟鐵燒成鐵水後,倒入鋪了一層鐵礦粉的坩堝中,可以促進爐渣的生成。
使用這個辦法,造出來的鋼材果然又好了一些……
總之,李植親力親為,反覆試驗後世他在論文上看到的各種方法“土法”。這些土法試驗後有的有用,有的沒用。但即便是算上在沒用方法上消耗的時間,也遠遠強於沒有頭緒自己摸索了。在一次次的試驗中,坩堝鋼的質量不斷提升。
忙到十月下旬的時候,李植最終產出了質量明顯優於蘇鋼的坩堝鋼。用這種坩堝鋼製造步槍的彈簧,步槍的擊發率達到了九成二。雖然只提高了半成擊發率,但這半成擊發率,在萬人的戰場上也許就能提高一些命中率,多打死幾個敵人。
李植讓蔡懷水定期去購買更多石墨坩堝,開始批次生產這種坩堝鋼。
李植在城南建起一個較大的坩堝爐,爐子裡可以放置十個坩堝,每個坩堝裝鐵水十五斤,每個坩堝位置每天可以燒五次,這個坩堝爐每天可以生產坩堝鋼七百五十斤,一個月可以生產坩堝鋼二萬餘斤。雖然這種產量不能和後世的鍊鋼爐比較,但在明代來說已經很可觀了。
畢竟這產出的是數一數二的高質量鋼材。
李植把坩堝鋼生產分為十二個工序,僱傭三十個工人分別操作這些工序。這些工人只知道自己所操作的步驟,不知道別人的工序使用的材料是什麼。沒有一個工人知道全部生產流程,讓李植的坩堝鍊鋼技術不至於外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