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考的策論,名為對策,本身亦有規矩。每篇文章字數不能超過一千,大明的科舉中,只有成化年的狀元羅倫針砭時弊言之有物,抨擊宦官批評皇帝,寫了六千多字,一字不刪一字不易,除此以外就再沒一個人有此恩遇。
殿試對策也有自己格式,開頭必有:“臣對臣聞”,結束部分則必須用:“臣俯拾芻蕘,上塵天聽,不勝戰慄之至——臣謹對”作為結束。不寫題目,不許點句鉤股。
整場考試時間為一天,由於避免起火,所以例不給燭。舉子可以自帶飲食,朝廷則在中午時提供一包宮餅,另有幾大罐茶水備飲,於考試環境而言,實際很是艱苦。不過到了殿試一環,所有參考者的心思都在考狀元上,於飲食或是其他的物質享受,都已經不大在意。即便餓著肚子,也沒什麼關係。
明朝的殿試對策多用散體,要求也很鬆。由於殿試選拔的是官員,實際束縛要求,比之前面的考試就減少了許多。既可以寫一些對朝廷施政的看法,也可以針砭時弊,對當下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出,如果順帶能舉出解決辦法,自然最好不過。
只是這道殿試考題,在范進看來,更像是一道站隊題,不是什麼考試題。
天下之政出於一,這個題目看上去當然沒什麼問題,屬於標準的政治正確。這是從明朝一開始就定下的國策,不管換誰當皇帝,這條是不能動的。但問題是現在這個題目出來,時機有點巧妙,天下之政出於一是沒問題的,但是出於誰人之手,在當下其實是大有問題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