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時候做考生就跟做明星似的,很多人在中舉之前就已經經營了很大的聲名,這叫“養望”。
那時候資訊不通暢,你千里迢迢去趕考,讀書人匯聚到一起,彼此都不知道根底,誰都不服誰,憑什麼你中舉我不中?這考試公平嗎?不行,我要鬧!
於是,有些人就先有意無意地包裝自己,等神童、俊傑的名聲在外了,最重要的,考官和同年們心裡有個印象:這人有才幹,中舉是理所當然,不中舉才出人意料。
對科考和日後出仕都有利。
這“望”怎麼“養”呢?那就要各憑手段了。
有天然型的:得天獨厚,生的聰明,打小就是神童,半歲能言,三歲背論語,六七八歲會作詩。家裡捧著,縣官州官護著,一路小三元考上來,不中舉是考官沒長眼,對不起天下勞苦大眾。
還有自薦型的:拿著自己的詩詞文章到個個官員府上投遞,要是有幸合了哪位大員的胃口,得到另眼相看,或是出口誇幾句,好,中舉有望了。
再有就是名師出高徒型的:一定要拜個大儒做老師,師兄師弟不是狀元就是榜眼探花,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明自己的水平也不低。
還有另型別的:這就比較特別了,有學做狂士的,有學做隱士的,還有學做風流才子流連青樓的。勾搭一些脾氣相合的學子互相吹捧,大家一起嗨。這種就比較危險,要是碰上古板些的大臣或皇帝看不順眼,搞不好就嗨脫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