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費羅認罪了。”
“朗費羅是誰?”
“前幾天的地鐵站傷人案,警察局找到的嫌犯。朗費羅是個大學生,本來是拒不認罪的,警察現在重新採集了證據,從兇器上找到了他的皮屑,從傷者的衣服上找到了他的血液,經過PCR儀鑑定,本來已經移交法庭審理了,結果朗費羅認罪了。”
《瑞典日報》的辦公室裡,社會版的編輯銀格索爾脫下大衣,一邊說話一邊跺腳。
旁邊的幾名編輯都很感興趣的看過來,就聽人問道:“PCR儀是馬爾勒案用的儀器是嗎?馬爾勒案呢?找到嫌犯沒有?”
“警方沒有公佈,而且也沒有抓人。”銀格索爾微微搖頭,道:“他們應該是在用朗費羅案做試探。”
“如果法官沒有宣佈DNA鑑定有效,試探就不算成功。”科技版的編輯轉過身來,道:“認罪是不能算的,如果馬爾勒案的嫌疑犯堅持不認罪,法官是否認可DNA鑑定的結果,依然是未知數。”
銀格索爾道:“但是造成了很好的輿論效果,至少說明,他們找對人了。”
“一對一的鑑定,不能算,警察找到了一名嫌犯,然後一臺機器突出一個結果,說你找的對,你們認為這樣的科幻結果能得到認可嗎?”
“不是一對一的鑑定。”
“恩?不是嗎?”
銀格索爾將自己的筆記本掏出來,向中間翻了一下,道:“朗費羅案裡面,警察總共抓到了3名嫌犯,都是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學生,因為不確定刺傷人的是誰,案件始終沒有進展。現在透過DNA鑑定,才確定了朗費羅是主犯,其他很有可能被判緩刑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