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銳公司有告知我此事,但我知道的不是很詳細。”楊銳沒必要撒謊演戲。
校長有所猜測,但楊銳的表情和情緒卻令人詫異,他重申道:“這可是諾貝爾獎提名,你不激動嗎?”
“激動,怎麼能不激動,這不是激動過了嘛。”楊銳嘿嘿的笑兩聲,道:“再說了,提名還是明年的事,獲獎更是沒譜的事,也不好太激動。”
校長被他給說笑了,搖頭道:“獲獎還真說不上,你確實年輕些,但年輕也是資本呀,明年不能得獎,後年大後年還是有機會的,最起碼,諾獎級的成果,你是做出來了。”
他說的最後一點確實很重要,學者歸根結底是看成果的。
就全世界範圍來說,第一階的學者是諾貝爾獎級的學者,從1900年到2000年,總共也就只有800多名,活著的諾獎學者,數量自然更少,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是楊振寧那樣,31歲得獎,90歲高壽依舊健康的。
而在諾獎學者往下,第二階的就是有諾獎級成果,等著拿獎的學者了。
當然,大多數做出了諾獎級成果的學者,不一定會拿到諾獎,尤其是一些做前沿科學的學者,若是活的不夠久,往往成果顯現出超卓的意義的時候,身體熬不住了,那隻給活人頒發的諾獎,自然就領不到了。
但不管是第一階還是第二階的學者,中國目前都是沒有的。
諾貝爾獎提名的短名單總共就幾個人,長名單也就十幾個人,這些人只要不死,不被證明造假或者錯誤,那都是常年駐守的,雖然不是每年都相同,但相似性還是很高,這麼點人數,撒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或者灑在全世界40多個發達國家,一個國家又能分配幾個?一個學科又能分配幾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