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學者寫一篇CNS級的頂級期刊是非常難的,如果沒有極佳的創意,以專案推進的方式撰寫論文,六七年能發表一篇論文到頂級期刊,就算是天皇老子保佑了。
更多的情況,是一名學者在他漫長的一生中,靈光一現,狗屎運爆棚,撰寫了一篇靈氣十足的論文,順利的發表在CNS級期刊上,僅此而已。他的人生頂峰就截止於這個時間了,而他的後半生,要麼教育學生,要麼虛度年華。
當然,也有一些方法是有很高几率發表論文在頂級期刊的,比如生物醫學中的跟蹤記錄法:選擇一個樣本,對其進行長時間的跟蹤記錄。
比如說,對4000名原發性高血壓病人進行四十年的跟蹤記錄,並分析撰寫論文,若是內容詳實,結論有意義,這就很有可能將論文發表在CNS之流的頂級期刊上,最起碼也能發表在頂級的專業期刊上,比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或者著名的《柳葉刀》,它們的影響因子甚至比CNS還要高,整體影響力略弱,但對學者的學術生涯具有相同乃至更強的積極性。
不過,大樣本和長時間是關鍵,最後的分析有價值也不容易,有時候天不如人願,二三十年愣是沒有得到好的結論,多年跟蹤亦是枉然。
但要是滿足以上要求,通常來說,25年以上的跟蹤研究,就很有希望發表頂級期刊了,40年當然更穩當。原因很簡單,一名學者到獨立擁有自己的專案組,基本要在30歲以上,大部分得到35乃至40歲,他們若是從一開始就踏踏實實的做記錄,做30年的記錄,也到60歲或者70歲了,就是在瑞典這樣的國家,可以69歲退休,30年的記錄也很難得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