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白駒過昔,似乎只是轉眼之間,一個多月便已過去。殘冬消逝,春風逐漸吹綠淮楚大地。
壽春郡治下各縣各地,隨處可見從事農耕的百姓。這一月多來,在孫乾、陳震、糜竺等通擅政務的良吏不辭勞苦、親力親為的四處奔走下,壽春的農耕、商務逐漸走上了正軌。由於大哥一慣勤政愛民的好名聲,附近州郡的一些流民紛紛歸附過來,大大地緩解了壽春地廣而人口相對稀少的難題,許多原本因無人耕作了荒蕪的土地被重新開發了起來。
但是流民的湧入也帶來另外一個不好的問題——曹操、孫權甚至包括劉表,紛紛派遣了為數不少的細作混在流民之中進入壽春。陳到的巡城軍曾在一日之內捕獲六名行為可疑、似乎有意刺探我軍情報的男子,經由徐庶和陳到親自訊問,查明其中一人來自荊州劉表處,一人來自江東孫權處,其餘四人皆由曹操軍中主管刺探各方情報的賈詡所派出。
這些近乎無孔不入的細作,僅僅依靠軍士來查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頗為令人犯難。在幾經商議之後,由徐庶提出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法——重新實行前時的“亭裡之法”,並稍做變通。(注:“亭裡之法”是從東漢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基層民眾管理制度,具體內容為:每五戶百姓為一“伍”,伍有伍長,主五家以相檢察;“伍”之上有“什”,什有什長,主十家事;“什”之上設“裡”,裡置裡魁,掌一里百家;“裡”之上置“亭”,亭有亭長,主求捕盜賊;亭再往上便是縣。另大縣之下還設有“鄉”,界於“縣”“亭”之間。“亭裡之法”就相當於後世的保甲制度!)由於壽春累年戰亂,百姓時而逃亡,時而遷進,原本的亭、裡、什、伍幾乎已經被廢棄。現在徐庶提出恢復“亭裡之法”,將壽春全郡的百姓重新登記入籍,重置亭、裡、什、伍,安排德高望重的鄉老任裡、什、伍之長;亭長則由縣尉(注:縣尉是縣令的佐官,主管一縣兵事)派遣軍中勇悍軍士擔任,每亭可徵募鄉兵10名,由縣裡配備兵刃,負責緝拿盜賊。凡新入壽春的流民皆須由縣吏登記入籍,規排進“亭”、“裡”之後,方可分配到荒蕪土地進行耕作,安居入戶。百姓之間的鄰里糾紛皆由裡、什、伍之長逐層調解;若有大股盜匪劫掠百姓之事,亭長及鄉兵無法抵擋,可直接向縣尉求援。百姓若是發現附近有疑似敵方細作之人,可通報於裡、什、伍之長,若是查證屬實,舉報人可獲錢糧之獎賞,但卻禁止以舉報為名行挾私報復之實,違者必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