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內,朱慈烺在和一班內閣輔臣商議稅收事宜。
在治世充足的稅收尚且是維持一個國家正常執行的必備條件,何況亂世乎。
在亂世朝廷要想保持威信就必須養著規模足夠龐大的軍隊,每年光是軍費開支就是一大筆錢。這筆錢當然也得從稅收裡抽。
朱慈烺內帑中雖然還有近千萬兩,但也就夠軍隊消耗個兩三年,未雨綢繆總是對的。
大明現有的稅收體系基本可以劃分為幾大塊。
一大塊是農業稅,基本也是明朝稅收的主要來源。
不過農稅的徵稅模式很不合理,官紳、藩王免稅,稅全被升斗小民承擔了。高額的賦稅再加上旱災蝗災等很容易引起自耕農破產,進而會匯聚成大片流民。被有心人稍加利用,便會拉出一支李闖那樣的隊伍。
要想改革農稅,就必須革除官紳名下田畝免稅的陋規,不然再怎麼改都是換湯不換藥。
除了農稅最大的一塊是商稅。
商稅很複雜,種類很多,但抽成比例並不高,加上官商勾結,最終大部分銀子都進了官員的腰包,朝廷並沒有得到多少。
當然商稅之中有一個分類很特殊,那就是海稅。
本質上海稅也是商稅的一種,但因為徵收物件主要是大小海商,所以可以單獨列出來。
海稅之豐潤恐怕只有朱慈烺和鄭家人清楚。
朱慈烺自不必說,他靈魂來自於後世對其中門道一清二楚。
至於鄭家恐怕是海稅徵收最大的受益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