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表無論文字華麗到什麼程度,其實就是一個憶苦思甜的過程,告訴上天自己是如何如何的辛苦,開創瞭如何如何的局面,日後會怎麼怎麼著。
每一個場合的文章又都會不一樣的順序,可以是先思甜憶苦,也能是先憶苦思甜,反正就是那麼一個回事。
能夠作為被安排來唸文章的人,註定回事千古留名。
在漢國的歷史中就會記載著這樣的話:日期是“元朔十三年正月初一”,官職是“丞相”,爵位是“滎陽侯”,人物是“紀昌”,地點是“天壇”,代表劉彥向蒼天進行禱告。
洋洋灑灑近千字的表文唸完,紀昌面向劉彥行大禮,口呼:“請陛下焚表以告上蒼!”
念可以代為念,將表文投進燃燒的鼎裡卻是必須由劉彥親自來做。
表文就被投進了烈火燃燒的鼎中,劉彥在幹這事的時候,有人抬來了香案,又準備好了一應的香燭和貢物。
燃香一直以來就是祭祀的一部分,貢品是最高規格的三牲、五穀、美酒,其中還需要玉璧作為背景。
劉彥在進行祭祀的時候,除了需要念一些禱文的人之外,其餘人都是安安靜靜看著。
現場至少三萬人,每個人的眼睛都是注視在劉彥身上,視線隨著劉彥的走動而移動。
祭祀是一份繁瑣的過程,大約半個小時之後才到了割肉的環節。
諸夏在祭祀時一直是有分肉的環節,天子割的肉叫祚肉,可以分發給認為合適的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