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數理化自學叢書》在1977年相當於《九陰真經》,固然有些誇張。
電視劇裡那個情節之所以能如此曲折,關鍵還是因為徽省比較貧困封閉,考試的通知又倉促。平均每個地級市只有個位數考生有這套書,殺傷力才那麼明顯。
可以設想,如果把場景挪到直轄市滬江,因為本來就是當地出版社的書,說不定有上千人能拿到。那幾個知青如果回原籍考,不一定還能考上交大。
即使是顧驁所在的吳越省,雖然也窮,但資訊終究沒徽省那麼閉塞。要想完全複製電視劇裡那種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同樣的,到了78年高考時,因為聽說前一年有這套書的都上了大學,而且都是名校。然後全國各地凡是有點錢的考生,砸鍋賣鐵都要買這套書。
窮得實在買不起,那就自己手抄。
這套書帶來的外掛效果,也就迅速變得不明顯了。
說到底靠的還是資訊不對稱。
或許有人會覺得:顧驁畢竟是後世高考殺出來的,什麼偏題怪題沒見過?就算很多知識多年不用、還給老師了。但60年代的輔導書,對他來說應該價值不大吧?
這問題還真不能這麼看。
因為每個時代的考卷,都有其各自挖坑的套路。熟悉一下如今出題的依據,總歸是好的,能夠防止考試的時候“想太多”。
另外就是理科考試有很多大題要算過程分,而每個時代對過程的詳細程度要求也不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