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不怪胡文海專門把沈飛拎出來,拿它做了反面典型。
到了1997年,沈飛的處境已經有些尷尬了。雖然承接了東蘇對國內的技術轉移,成為了蘇27的國內組裝廠。但是與歷史上獨一份的三代機生產企業地位相比,在熊貓國產化即將突破的這個時間點,沈飛的地位無可避免的滑落,並且受到了不少的質疑。
有人說沈飛的管理體制有問題,也有說沈飛搞學閥、學霸的,還有人認為沈飛不思進取躺著賺錢
不能說這些意見不對,但顯然是隻看到了表面的結果,沒有看到背後的原因,對沈飛一直以來的體系和歷史根源並不瞭解。
國內航空生產長期依靠沈飛輸血,整個中國的航空產業幾乎可以說是從沈飛裂變出來的。到改革開放前,國防對沈飛的需求都是以生產為主導,同時還得不斷對全國其他航空企業進行輸血和支援。
對於飛機設計,只要會從蘇式戰機身上抄準確就行了。至於說更改蘇式戰機的原始設計,顯然風險遠大於收益,需要補的課實在是太多了。
這樣幾十年下來,會抄、抄的準成為了沈飛衡量業務能力的尺子,整個體系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建設起來的,當然也就失去了進行“綜合設計”的能力。至於說管理、保守、學閥,這些不過是表象而已。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空軍上千架的殲七、幾千架的殲五、殲六是從哪裡來的?從北到南遍地開花的航空城、航空企業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沈飛,1970年前的宋老會在哪裡?沒有宋老、沒有殲十,那殲二十和楊偉又會在哪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