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39章 歷史隨時在變?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你這招到底行不行,可別到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可是二十萬現大洋啊。”

漢語拼音推廣大會沒能再開下去。其實這個大會本來就不需要多少人,主要是幾個大專院校的領導人湊到一起,發個倡導,然後再弄個計龗劃交給政府,再請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大師一起附和著倡議就行了,重點反倒是相關書籍的印刷和推廣。只是這是一件盛事,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許多文化界的名人,大家都不想錯過,自然也就來了不少。而除此之外,葉元龍也想借著這個國府西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移重慶的機會,成立一個文化區。

當然,這個文化區的概念也並不是葉元龍首先想到的,首倡者是他的前任,重慶大學第二任校長鬍庶華。早在1936年,胡庶華就公開發表了《理想中的重慶文化區》一文,倡議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建立文化區。文中說:“重慶市之應建立新文化區,其意義不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發展,而尤關係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前途。”葉元龍接任後,正值日軍大舉侵華,國軍連連敗退之際。面對日軍的兇猛攻勢,國府西遷,重慶襟江背嶺,成為戰時首都。而隨著國軍的敗退,中國文學、科學、藝術、教育、理論學術、經濟等諸多領域的大師級人物,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張伯苓、李四光、馬寅初、陽翰笙、徐悲鴻、傅抱石、豐子愷等名揚中外的泰斗人物雲集沙坪壩區……這個情景讓葉元龍對成立文化區更加熱心。在他看來,這個計龗劃中的文化區,嚴格說來將不單是中國西部的文化中心,還將實際成為整個戰時中國的文化中心。他希望到時在這個文化區內,各高校和文化科研機構文教科研資源可以整合利用,在團結統一、舉國一致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將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工業實業救國、鄉村建設救國的熱潮在文化區進行彙總,使這裡的文化品位得以昇華,促進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戰爭中大眾文化的結合,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進一步發展和繼續“五四”新文化運動所開創的愛國民主、科學、進步的優秀傳統。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