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翰林”一詞,始見於漢。漢時楊子云《長楊賦》中道:“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為主人。”本意為文學之林,即文翰薈萃之地。到了唐代,“翰林”正式成為官署名。自唐以降,歷朝皆設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為天下藝能技術見詔者之所處也”,乃網羅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後逐漸成為參政、修史的樞要機構。
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很早便設定翰林院,其功能定位為輔政智囊團。但是當時由於丞相的存在,翰林院實際只是個空架子,因此朱元璋在廢中書省與丞相之後提高了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的功能定位發生了些許改變:首先,接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擔皇帝的工作壓力;其次,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驅使,加強了皇權;再次,作為官方編史、修史機構,掌握全國輿論的重要話語權。
而從選舉設官等方面看,大明的翰林院制度較唐、宋、元等朝更為完善,可以說是集歷代之成。大明翰林官的選拔與科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尤其庶吉士制度的創立,保證了翰林官的素質。在明初,由於翰林官主要透過舉薦和徵召的途徑選任,因而素質不一,甚至魚龍混雜。洪武十八年,庶吉士制度正式設立,使翰林院制度與科舉制度形成了緊密的聯絡,最終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