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謝先生的心意與能力,我們凌府自然都看在眼裡,但謝先生可知,我凌府將來必會遭遇一場大變,到時候謝先生可能就會很危險了。”單瑛一本正經地說道。
謝艾能文能武,自然是凌府將來用得著的俊才,單瑛自然不會怠慢他,一番說辭很委婉地表示:現在還不行,需要靜觀其變。
“謝先生若是還不能放心的話,我便請刀筆吏陳琳先生為我二人今日所言立下字據,日後,若是凌府慢待了先生,先生自然也可退出凌府。”單瑛很客氣地說道。
“好吧,既然夫人都這麼說了,那就請陳琳先生進來吧。”
“凌府刀筆吏陳琳,見過夫人,見過謝先生。”一個年輕俊朗的後生走了進來,不用看便知這位是陳琳了。
“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自宋元后,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戰國策·秦策五》:“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漢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