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其實認真說起來,對於國家層面的每次重大行動,民間的議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主流態度,雖然不能說全部,但最起碼是表達了大部分朝中官員的意向。就如同江湖中人與書生文士對馬邑之圍中元召所做之事情緒不同一樣,朝廷上也是有各種不一樣聲音的。
這一次的朝會,百官來的很齊,只要身在長安的、有資格上殿的,必須參加這次朝會,這是皇帝陛下親自下的命令。
就連已經卸任丞相職務多時的竇嬰,因小錯被勒令回家歇著的田玢,來京朝賀後一直逗留未回封地的淮南王劉安也都在此列。
高高御座之上,皇帝劉徹坐在那兒,強壓下幾日來的沮喪和煩躁,居高臨下看著下列群臣時,心中莫名湧起一個奇怪的念頭。
“這些服色各異,神情不同的朝堂大人們,到底有幾個是真心為這漢家社稷天下黎民著想的呢?恐怕還是尸位素餐者居多吧!待會兒可要好好看看他們的表演。”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最近就有三件大事沉甸甸的壓在了他的心頭,馬邑失利、北方大旱和西南夷作亂。
籌劃了小半年的馬邑之圍就這麼失敗了,當那份綜合了各項資料的奏章呈報御案之上的時候,皇帝只是掃了一眼,就抓起來扔到了一邊。
不就是耗費了些錢糧嗎!這些損失他不在乎,大漢朝還完全負擔得起。天下承平近二十年,文景兩位先帝爺積攢下來豐厚的家底,區區幾場戰爭的耗損,又算的了什麼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