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馬鐙這個東西,貴在思路。真要說技術含量,其實極低,非常利於模仿。
在歷史的本位面上,十六國時期馬鐙出現後,不到一百年,歐洲就出現了馬鐙。所以,對這個東西搞技術保密那就是妄想——有本事你的騎兵不用馬鐙出去打仗。既然如此,還不如趁著它沒有徹底流傳開的時候,爽快的拿出來做人情呢。
這不,良馬馬種不就到手了麼。
此時波斯的戰馬,其馬種主要分為兩種。一種來自中亞地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阿克哈塔克馬。這種馬,外表看起來並不大,那是因為其肌肉極為結實,顯得很乾瘦。其實它是很高大的,肩高平均差不多155~157cm(蒙古馬一般是120~135cm)。其耐力極強,力氣大。既可以用來做重騎兵坐騎,也可以和本地馬匹雜交後做挽馬。
還有一種來自兩河流域之西南的沙漠地區。這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阿拉伯馬。此馬肩高大約142~153cm,高智商,高速度,是極佳的輕騎兵坐騎。
非止如此,由於遺傳基因的強大和穩定。阿拉伯馬是後世世界各國用來保持馬種穩定的調節器。沒有阿拉伯馬的加入,就算大漢一時半會兒得到了諸如汗血寶馬這樣的馬種,要不了多久也會退化。
再說了,現在的大宛國已經不存在了。在今天土庫曼的地界上,當然有遊牧民族在放牧,也有野生的汗血馬。可是這些遊牧民族可以像國家那樣彼此之間打交道嗎?可以一次性提供數千匹種馬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