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學問還處於言傳身教的階段,最常見的老師便是家中的長輩,如果是處於富庶的地區,可以進縣鄉的學校學一點字,大部分也就是讀個《論語》、《孝經》的地步,家裡有條件的,可能出去遊學,絕大部分人是不會有這個機會的,在文盲遍地走的時代,真正有實力去求學的人畢竟是少數。
對於武人來說,學習的途徑就更窄了,雖說古人就說將帥出士伍,可是真正從一個普通士卒成長為高階將領的機會還是太少了,戰事多的地方,死亡率高,不等你爬上來,大概就戰死了。戰事少的地方,鍛鍊機會又少,立功的機會也少,等鬍子白了,最多是一個下級軍官。
所以武人的成長路徑通常就是家中長輩的教育,長輩可以把小輩帶在身邊,言傳身教,逐步的給他機會實踐,扶上馬,再送一程。像魏霸兄弟就是這樣,從小就跟在老爹魏延身邊,耳濡目染,按部就班,成功的機率是最大的。
像傅興、張威這些家中長輩已經戰死的,那就困難了。長輩可以把爵位留給他們,卻無法將自己的領兵經驗傳給他們,這就逼得他們只能自己去摸索,從實踐中學習。這樣學習的效率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人指點,除非天資聰穎,能舉一反三,否則成才的機會非常小。
魏霸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他無法教導這些人成才,戰術推演也終究只是一個遊戲,不能代替真正的戰場,但是大家在一起揣摩,互相辯駁,終究要比一個人閉門造車要好得多。將來和實際戰場一驗證,可以加快他們成長的速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