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工人、或者說jishu工人這一關其實往比機器裝置那一關更加難過。當然,如果像蘇聯那樣本就有著一定的工業基礎(光靠工人階級就能奪取政權就足以說明問題),那麼只需要引進一些中高階的人才就行,難度自然大大降低。而如果耐得住寂寞、並且外部環境也允許和平發展,穩紮穩打不急於求成,那麼普通技工的需求量只會逐步增加,完全來得及慢慢培養。
但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舉國上下又無不渴望民族復興,難免有些急功近利,因此這一難關就愈發難以逾越,歷史上新中國雖然創造性地發明了“技工速成”等討巧的辦法,成功地快速實現了初級工業化,但是卻也因此,使得工業化的第三道難關變得更加難以逾越
利用jihua經濟體制便於集中國家liliang的優勢搞大工程、大專案,進而帶動整體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固然是後進國家加速工業化的法寶,但是因此強行“催生”出的眾多城市人口,卻會在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之後導致工業勞動力供大於求。
就拿歷史上的新中國來說,1957年的工人總數相比1952年幾乎翻了一番,當時並沒有jihua生育政策,這五六百萬新增城市人口又幾乎都是適婚年齡,同時還普遍沒有改變在農業社會高生育率的傳統(其實原有的城市居民情況也不會好上多少,在優生優育觀念形成之前,不靠強制規定,生育率是降不下來的。),一戶人家生五六個小孩是十分尋常的事,因此可以想象,當二十年之後這些小孩成年的時候。即便其間沒有一個農民進城,中國的城市人口也會至少暴增數倍,而勞動適齡人口的增幅只會更大。要知道這些青年人的父母此時還沒到退休的年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