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憶苦思甜可以,生活質量嚴重倒退堅決不行。習慣了江山水鄉,絕大多數官員都不願意跟著朱棣去北平吹大風。
反對遷都的奏疏又一次堆滿了通政使司,陣勢絲毫不弱於反對重開錦衣衛北鎮撫司。
通政使司的官員一邊封存奏疏,一邊小聲嘀咕,以今上的性格,肯定又是一次胳膊擰大腿。沒攔住錦衣衛重新掛牌營業,遷都這事也鐵行攔不住。
皇帝不是不講理,也可以商量。
問題是,在商量之前,皇帝親自畫出一個圈,棍子扛肩上,直接表明態度,哪個敢踩線,絕對腿打折。
這樣還怎麼商量?敢堅持真理的都是嫌命太長。
有個英明的鐵腕皇帝是大明之幸,卻未必是百官之福。
左右通政互看一眼,嘆息一聲,想那麼多作甚,幹活要緊。遷都與否是天子和六部天官掰腕子,以他們的級別,還是明哲保身,別攙和了。
嚴格來講,在這件事上,最有發言權的不是滿朝文武,應該是孟清和。
從高樓大廈,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現代社會,一下飛躍到出門要靠11路的封建王朝,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才擺脫赤貧階級,走到今天,其中的艱辛有幾人能夠體會?
天子遷都,不過是從南遷到北,頂多氣候不適應,水土不服。他是跨越了幾百年,年代不服!他都能適應了,這些明朝土著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再者說,永樂帝遷都也是為邊防考慮,天子守國門,就是從永樂朝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