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謝則安與趙崇昭收穫不小。
學校收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想學“新學”的寒門子弟,一類則是謝則安所說的“差吏”。秋收已過去,冬儲也忙得差不多,各地差吏比農事繁忙時清閒得多,因而這次來的人很多,由於前兩年的培訓頗有成效,人數甚至遠超於前面好幾期。
這跟後世的“職業培訓”差不多,培訓內容是重點,相互溝通也是重點。不少相鄰州縣的差吏借這個機會結識,回去後在許多訊息上開始互通有無,。學校以師爺為頭批培訓物件,再逐步由“往屆學院”推薦些得用的人過來,一步步地結成一張初成氣候的“人脈網路”。
當然,也有不願前來的。沈存中並不著急,學校與農業合作社那邊合作,但凡來“培訓”的,農業合作社在那邊的分社總能優先籌辦、優先照顧。無形的人脈是看不見的,實質的好處卻有目共睹。
學校和農業合作社相互幫扶,根基越扎越穩。
之所以以差吏為培訓物件,是因為知州任期一般是三年,三年後往往會調往別的地方。鐵打的差吏,流水的官。新官上任,誰說要有提有降,可總歸還是從原有那些差吏裡找人差遣的——總不能每到一地兒都把整套班底帶過去吧?那樣只會顯得自己御下無能,連人都不敢用。
因此,不管知州、縣令換了幾個,做事的還是當地那些差吏。
謝則安並未將這些用心藏著掖著,回程路上大略地與趙崇昭說了起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