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作為漢周邊境的一座州城,沁州在後周立國的頭幾年一直是漢周兩國邊軍你來我往、小規模衝突的熱點地區。此後,其刺史李廷誨雖然在顯德元年柴榮首次伐漢時舉城向後周投降,但這種邊境摩擦亦沒有中止過——唯一不同的是,顯德元年之後的衝突是發生在李廷誨和他的舊主之間。
原本以沁州的位置,柴榮此次伐漢應該以這裡或者更靠近太原城的汾州作為進攻出發地更為妥當。可上一年,見後周朝廷在北伐幽雲時,在將數十萬遼軍打得落花流水的所謂“幽州義軍”面前表現得相當無力,不但沒能將這支所謂“幽州義軍”置於朝廷的掌控之下,反而不得不迫於對方的強勢,將幽雲十六州拱手相讓,使對方成為後周朝廷疆域之內最大的一處藩鎮。於是,在舉城投降後周朝廷五年之後,感覺到後周朝廷很可能會被實力極其強悍的北平軍完全牽制,甚至會在北平軍的打壓下開始走下坡路,遠不如幽雲之戰以前那般充滿蓬勃向上的朝氣與動力的李廷誨,再一次體現出“牆頭草”——這也是這個時代地方藩鎮勢力的一大共同點——的本性,很快便轉變了自己效忠的物件,於顯德六年年底叛出後周,重新投回到北漢朝廷的懷抱。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汾州、石州、遼州、嵐州、憲州等處,以至於從顯德六年下半年到顯德七年年初短短半年的時間裡,柴榮顯德元年伐漢的勝利成果幾乎是損失貽盡,周漢之間的態勢基本上又退回到了後周初建時期——這也是柴榮此番於雨季出兵再次伐漢的原因之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