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裡便是冷的,便是天生的帝王血。
諸葛亮沒再扶他,只是輕輕撫摸著長子的發頂,溫和道:“維兒……阿翁走後,武有趙、姜等將軍,文有法正、費禕等文官,陛下理當親賢臣,遠小人,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存仁心於寰宇,提拔逸陰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
“臣之所有,皆為陛下所賜之物,宜當陪葬先帝之陵寢。內無餘帛,外無盈財,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原是家中族產,陛下和諸王是用不上了,便留給諸葛家所餘的後輩。再者,臣所著書籍文字,除國事所用之外,陛下與常寧、清河二王分了,權當留個念想,這是臣唯一留給子孫的東西了。”
“阿翁……”劉維泣不成聲,抓著父親的衣襬,指節都白了。
“漢室未興,霸業未成,先帝的遺願全在陛下了,珍之,慎之。”諸葛亮看了看眼前伏著身子,哭得像十幾年前還是八歲時孩子的模樣,不由嘆了口氣,輕聲道:“老臣先走一步,去見先帝了。”
還是天瑞二年,南漢丞相諸葛亮被謀逆刺殺。這一年的大事多到人都麻木了,不說群臣都不吭聲了,就連後世無數歷史考生都抱怨不已,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多到能寫滿兩張筆記本!
這些年輕學生埋怨著,揉著酸澀的手腕,繼續聽講臺上老師點明重點,卻渾然不知,這輕如蟬翼的薄薄兩張紙,便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和這一群人畢生的分量。
這一切喜怒哀樂和痛徹心扉,不過是歷史上的兩頁紙而已。
新皇劉維痛哭不止,卻沒有失了理智,遷怒旁人,一時被眾人交口稱讚為仁義之君。同年,曹叡被刺殺,而貴妃劉蓉暴斃,眾人猜測不已。
魏國亂成一團,所幸司馬懿穩住朝堂,擁立不滿五歲的曹芳繼位,從此位極人臣,儼然又一個“曹孟德”。南漢眾臣知道了,也不過感嘆一聲天道輪迴罷了。
也不知曹操泉下有知,會有什麼反應。
好在曹氏宗族還有人在,比如一直看司馬懿極為不順眼的曹爽。新登基魏帝年幼,完全沒有親政的能力,朝堂之上變成了司馬懿和曹爽兩派的博弈。
74.君臨天下(完)
諸葛丞相的靈柩停了幾日, 便送去和先帝合葬了。陛下親自扶靈, 神情哀婉,泣哭不已,一道又一道的旨意, 封了死去的父親一個又一個的爵位稱號,無論哪一個都能讓活著的人眼紅, 不過對於死者而言,卻沒有任何意義。
他的靈位也被送去太廟,和先帝一起同享祭祀,受後世子孫的香火。
但還是那句話,這種事情對於一個死人而言沒有意義。雖然在這個時代, 人們普遍認為先祖有靈, 但若真心死了比活著好,也不會有如此多之人畏死了。@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父親死了,兒女們要來祭拜送行。常寧王和清河王接到聖旨,就從封地往王都趕來。諸葛織倒還好,只是面色哀慼,他王妃慘死, 只留下一個襁褓中的兒子, 所以也沒敢娶繼妃, 自己又當爹又當媽的,所以即便封地富饒, 人看上去也消瘦不少。
而清河王劉絡就沒那麼好說話了,她帶兵帶久了, 身上彪悍之氣更盛,越發像極了母親。不少老臣第一眼看見,還以為是先帝死而復生了呢。
清河王是個女人,卻死活不肯嫁人,不過之前有劉玥包容,誰也不敢說話。劉玥死後,她又要守孝,這回連諸葛亮都死了,估計孝期還要再延長。就連新皇劉維都不敢在這個時候,再給宮中添什麼新人。
劉絡氣勢洶洶,卻也知道不能當場發作,只是臉上的冷意,隔著殿內殿外都能感受到,更不要說直接面對妹妹的陛下了。等到兄妹兩人終於能夠獨處,劉絡終於炸了——
“阿翁是怎麼死的?”劉絡眯眼。
“被逆臣所害。”劉維非常疲倦,當諸葛亮身死的訊息傳來時,他是真切感覺到了再無依靠的孤獨和無助,皇位之上的人,當真是世界上最寂寞之人。這段時間他打理政事和父親喪事,實在是有些心累。
但劉絡卻不願輕易放過他,嘲諷道:“襄陽城中,竟然有人能截殺丞相?你這個皇帝是如何當得?我且再問你最後一次,阿翁是怎麼死的?!”
劉維也有些火氣,即便是親妹妹,也沒有這般質問皇帝的,她可有一絲一毫的敬畏之心?可曾知道他們是皇帝和藩王,是君臣關係?
“清河王,慎言!”他冷冷道。
“阿母去了才多久,好好的阿翁怎麼會沒了?”劉絡咄咄逼人,“你當天下人的耳朵都是聾的,當天下人的眼睛都是瞎的?”
皇帝閉了閉眼,平復了下心情,聲音冷然:“有話便說,清河王。”
“阿翁是你害死的?”
“放肆!”劉維暴怒,拍向桌案,他自幼跟著趙雲習武,並不是只會唸書的文人。當下那上好桌案便被拍裂了一道,皇帝眼含殺氣警告道:“你是朕的親妹妹,朕不與你追究。若還敢說這般大逆不道之言,別怪朕不念同胞之情。”
難道你不想將我除之而後快!
這句話終究沒有說出來,劉絡也清楚,說出來就等同於和兄長徹底翻臉。父親屍骨未寒,母親才剛走了一年,他們若是兄妹鬩牆,豈不是讓父母在地下寒心?
只是有了這一遭,兄妹之間的隔閡便更深了,更有好事者彈劾清河王,卻都被劉維留中不發。賈詡不肯擔任丞相一職,便由法正接任,不過法正年紀也大了,都快六十的人,估計也幹不了太久,便先培養著費禕等人。
要說法正肯定是討厭諸葛亮的,從他們當謀士起,這兩人就八字不合了。但老對手真死了,反而開心不起來。有什麼好高興的,他們這一輩老傢伙,不都到了快走的時候了嗎?這天下,終究是年輕人的。
公元233年,天瑞三年,司馬懿在朝堂上壓倒了曹爽,大權在握之餘,便又一次率大軍來犯。理由也是現成的,曹叡被劉蓉害死,劉蓉是南漢細作。
劉維封趙雲為大將軍,又遣姜維、魏延為副將迎敵。只是萬萬沒想到,趙雲估摸是年紀大了,還沒等到了戰場,便得了急病而亡,頓時群龍無首。姜維和魏延彼此不服,馬謖根本沒有發言權,隨軍而去的費禕每天的工作,就是拉攏這群一言不發就要幹架的將軍。
這樣還打個頭?直接給司馬懿送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