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見說服不了孟子濤,也只能隨他去了。
孟子濤檢視這些雕像當然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那張圖上,這裡有標了一個點。
走近了一看,孟子濤發現這裡的雕像都是犍陀羅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地區的希臘式佛教藝術。形成於公元1世紀,公元5世紀後衰微。因為這種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
之前大家早已知道,這種古典的藝術曾經傳播到印度西北部的邊緣,但在尼雅與樓蘭被重新發現之前,從未料到它們會傳播到遙遠的西疆。
而眼前這些雕像,證明犍陀羅藝術對精絕的影響非常深,不過這也許跟當時精絕國沒有和外界過多接觸,閉關鎖國有關。
言歸正傳,孟子濤面前的雕像是扛花環的童子和供養人,花環呈波浪式起伏,每個谷底纏繞葡萄葉,其間是露出半身的翼鳥。
“扛花環的童子”是早期鍵陀羅石雕藝術中非常著名的題材,形象與風格很明顯是從希臘羅馬藝術中移花接木而來的,用來表示“勝利”、“慶賀”、“樂園”等主題,裝飾在窣堵波的基座、圓柱塔身中部或是階梯的兩側,意即為象徵性地裝飾豐饒、幸福、歡樂的佛陀的永恆世界。
在這座雕像的旁邊,是一座神像,而之後又有僧人像,菩薩像等等,每一座都有各自所要表達的意義。
看到孟子濤只顧著觀察雕像,其他人心裡都有些不滿了,小馬王抱怨道:“孟館長,你這樣實在太浪費時間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