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螢幕上的陳醫生大約超過五十歲,她面目柔和,說話不徐不疾,得知周宏傑去世後,她有些悲痛,卻不顯得太意外。
“他還是選擇了這條路啊……”看完他電腦上的留言後,她這麼說,“……他的抑鬱症病史至少有十五年,我大概是十四年前認識他的。”
“他有一個相當不幸的童年……”陳醫生敘述了周宏傑的履歷,“他父母火災去世後,他被寄養在親戚家長大,寄人籬下的日子當然不算好過。當然他還算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他說服自己說,父母去世一起小機率事件,是他父母運氣不好,誰也無法預測,無法估計,無法避免。靠著這種信念他長大成人,可問題是,他長大後才發現,造成父母死亡的意外事故的根源是建築師的設計問題,而且,大廈的建築師是自己學生的家長。”
說到這裡,陳醫生停了停,蔣園趁機補充道:“他曾經有過一段戀情,女友是建築師,他就是從她嘴裡得知南濱大廈的建築問題的。”
“周宏傑無法接受害死父母的人過得那麼舒心。他寫了檢舉信,但石沉大海。他想過動用法律,但司法系統從來都是低效的……他沒辦法透過合法渠道讓潘昱民受到應有的懲罰——只有一個選擇,動用私刑。
“這個過程就像釀酒。成長過程中,他透過自我安慰化解了自己所受的苦難,而真相就像藏酒開窖,多年醞釀的噴湧出的痛苦和仇恨會就像火一樣燃燒起來,所謂的海格力斯效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潘昱民害死了自己的父母,自己殺死他兒子,很合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