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烏欖在國內七月開始收穫,而在占城,還要早上兩個月,五月開始下樹。
當地人用鹽進行醃製,還用熱沙子炒橄欖仁,然後取出來當做堅果,也可以榨油。
當然蘇油一點都不饞橄欖的身子,他饞的是橄欖的核。
烏欖的欖核非常大,蘇油收集了不少大核,準備帶回去讓巧手們搞成核雕,然後拿回汴京城去,讓道隆大和尚買單。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作門類材料,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以橄欖核雕制“東坡夜遊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魏學的名篇《核舟記》就是反映王叔遠首創雕刻核舟之事。
還有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十六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能夠做到這個程度,除了匠人們巧奪天工的手藝之外,承載藝術作品的材料本身,也有獨到之處。
橄欖核無論表裡,均無明顯紋路,質地細膩堅韌縝密,易於奏刀,可雕刻出細如髮絲的精細工藝品,在不同深度無明顯的色澤差異,藝術表現力極強。
且核質潤澤,本身含有油脂,盤玩後能夠迅速的紅潤包漿。
這個門類的藝術品起肇於明代,當年蘇油搞非遺產業的時候,也曾經考察過舟山核雕,大體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