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律曆志》說:“歷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天度之端也。
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復。
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復初,是則日行之終。
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為歲之日數。”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如果第一年的冬至發生在正午,第二年的冬至就要發生在正午過後的四分之一日。
第三年的冬至則要發生在正午過後的二分之一日,即在夜半。
第四年的冬至則發生在正午過後的四分之三日。
直到第五年,冬至發生時刻才又重新回到正午。
如果用圭表來測定,則會發現第一年表影最長,第二年稍短,第三年最短,第四年表影與第二年相等,第五年才又重新與第一年表影相同。
由於陰雨,日影變化微小等原因,測量誤差還是很大。
還是祖大大,提出了一種新的具有比較嚴格數學意義的測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他運用對稱思想,分別在冬至前若干天和冬至後若干天測量圭表影子長度,然後弄出一套演算法,根據日影的抵減遞增規律,由之推算出冬至的準確發生時刻。
祖大大的方法,已經領先了世界七百多年,但是仍然是有誤差的。
這個誤差來自祖大大的兩條天文學假設:一,冬至前後影長變化是對稱的。二,影長的變化在一天之內是均勻的。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受漢代的測量技術所限,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幾千年不世出的大牛人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