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完畢,史大點火燒窯。
很快爐火便燃了起來。
焦炭燃燒非常穩定,這對瓷碼的燒成是非常有利的。
這一批瓷碼用的大窯,大小兩套,一共七萬多枚。
史大專心致志地照顧火候,蘇油跟張麒幾個小的交代了規矩,認真看,有問題先記下來,開窯後再提問。
除了自己在邊上小聲的解釋,任何人不得開口說話。
經過改造的瓷窯,其實已經和後世饅頭窯沒有區別,甚至在燃料和結構上,比絕大多數後世柴窯更加先進,加上現在史大遠超後世的柴窯經驗和高超技藝,蘇油對他完全有信心。
這還只是相對的低溫,難度不大,直到傍晚,這一窯便燒製冷卻完畢。
一匣匣瓷碼被陶工們送了出來,陶匣開啟,裡邊整齊排布著一枚枚精美潔白的瓷制印碼。
同料,同工,同爐,這是蘇油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燒製時的公差。
老於帶著兩個兒子撲了上來,拿著百分尺開始測量瓷碼的大小。
誤差在釐級,最大零點三毫米。
這樣的字碼很少,但是按照蘇油的要求,超過零點二毫米,也就是兩小釐的,都屬於淘汰產品。
老於都急了,唰唰唰排了一頁大小字型交錯的《唐詩三百首》出來:“小少爺你要講道理啊!雕版都不過如此!”
蘇油斷然拒絕:“我們的活字碼,就是要做到比雕版還要精良!”
老於頓時老淚縱橫:“那老頭我幹了幾十年的手藝,這就廢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