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呼愁”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呼愁”一詞,土耳其語的“憂傷”,有個阿拉伯根源:它出現在《古蘭經》時(兩次寫作“huzn”,三次作“hazen”),詞義與當代土耳其詞彙並無不同。先知穆罕默德指他妻子哈蒂潔和伯父塔裡湧兩人過世的那年為“Senetülhüzn”,即“憂傷之年”,證明這詞是用來表達心靈深處的失落感。但如果說“呼愁”起先的詞義是指失落及伴隨而來的心痛與悲傷,我自己所讀的書卻指出,伊斯蘭曆史在接下來幾百年間有一小條哲學斷層線逐漸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見兩個迥然不同的“呼愁”出現,各自喚起某種獨特的哲學傳統。

根據第一個傳統,當我們對世俗享樂和物質利益投注過多時,便體驗到所謂“呼愁”:其含義是“你若未對這無常人世如此投入,你若是善良誠實的回教徒,便不會如此在意世間的失落”。第二個傳統出自蘇菲神秘主義思想,為“呼愁”一詞以及失落與悲傷的生命定位提供一種較積極、較悲憫的認識。對蘇菲派來說,“呼愁”是因為不夠靠近真主阿拉因為在這世上為阿拉做的事不夠而感受到的精神苦悶。真正的蘇菲信徒不關注死亡之類的凡俗之事,更不用說身外之物:由於與真主阿拉永遠不夠接近、對阿拉領悟得永遠不夠深刻,使他倍感哀痛、空虛、欠缺。此外,給他帶來痛苦的,不是“呼愁”的存在,而是它的不存在。他由於未能體驗“呼愁”而感知到它的存在;他受苦,是因為他受的苦不夠。遵照此一邏輯,得以斷定“呼愁”深受伊斯蘭文化推崇。假如過去兩百年來“呼愁”是伊斯坦布林文化、詩歌和日常生活的核心所在,肯定部分是因為我們以它為榮。但若要了解“呼愁”過去一百年來的意義,若想傳達其經久不衰的力量,便不能只提蘇菲傳統帶給這詞的榮耀。若想表達近百年來“呼愁”對伊斯坦布林音樂的精神影響,瞭解“呼愁”何以主宰土耳其現代詩歌的基調及其象徵意義,何以跟古典詩歌的偉大象徵一樣,遭人濫用甚至誤用,若想了解“呼愁”作為文化概念重要問題所表達的世俗失敗、疲沓懈怠和心靈煎熬,便不能只去理解這個詞的歷史以及我們附加的榮耀。若欲傳達伊斯坦布林讓兒時的我感受到的強烈“呼愁”感,則必須描述奧斯曼帝國毀滅之後的城市歷史,以及——這點尤其重要——此一歷史如何反映在這城市的“美麗”風光及其人民身上。伊斯坦布林的“呼愁”不僅是由音樂和詩歌喚起的情緒,也是一種看待我們共同生命的方式;不僅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思想狀態,最後既肯定亦否定人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