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衙門都設在清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旁邊。兵部、工部所在地正處於外國公使館所轄地區和被指定為治外法權地區,義和團事件發生後被迫遷移。
外務部恰好不在上述地區之內,所以未曾遷移。
如前所述,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舊體制是不承認世界上有和中國對等的國家存在的,毋須設定管理外交事務的行政機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才不得不承認存在對等的國家。
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設立管理外交事務的行政機構。這個機構最初掛的牌是: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地點是在北京的東堂子衚衕,房子利用了原來的“鐵錢局公所”(即製造局)。同時為了招收學習外語的學生和供歸國外交官們在北京逗留時居住,還將“鐵錢鑢房”(即貨幣鑄造所)加以改建,起名為“同文館”。
不過,同文館很快被撤梢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稱外務部。民國成立後又改稱為外交部,而且將該部遷至鄰近的石大人衚衕的原“寶源局”內。這是後話,不必多提。
光緒二十九年,外務部設在東堂子衚衕的一所粗糙而又古老的房子裡。
外務部總理大臣兼軍機大臣慶親王,事務繁多,並非每天都到東堂子衚衕的外務部視事。
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那桐卻幾乎每天都去視事。
那天,慶親王未來視事,那桐昏昏沉沉地假寐著。就在此時,俄國公使萊薩前來拜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