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報紙是一座都市,則副刊正如在層層疊疊的建築物之間,開出一片翠綠的公園,讓市民從容享受寬敞與幽靜。而形形色色的專欄與專刊,正如公園四周的圖書館、博物院、藝術館、劇場。一座都市如果沒有這些,就太單調、太現實、太沒有文化了。
報紙的副刊風格不同,版面互異。以內容來分,則有的主情,有的主知。傳統的副刊側重抒情,所以大致上成了文學的園地,可以讀到詩、散文、小說等等感性作品。所謂文壇,有一半就在這樣的副刊。英美報紙的副刊登的大半是書評,卻少創作,和五四以來的中國報紙副刊不同。也有水準偏低的副刊,把抒情降為濫感,任由作者寫點個人的雜感、親友的交遊,等於有稿費的日記了。
至於主知的副刊,則於文學創作之外,更刊出言之有物讀之有味的專欄,和較有深度較為長篇的評論文章,研討的物件則遍及文藝、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這樣的副刊最具社會教育的使命感。所謂文化界,有一部分就在這裡。主情副刊的編輯,應有文學的情操。主知副刊的編輯,應具文化的修養。
香港有不少報紙的副刊,抒情既不怎麼文學,主知也不怎麼文化,頗難這麼歸類。香港報上的專欄有些相當高明,但是一般的專欄流行兩種文章:一種就是我前文所說的濫感日記,另一種是諷世論政的雜文。後面這種雜文可謂香港文化的主產品,裡面頗有幾枝妙筆。可惜這樣的港式筆法難合臺式尺度,不能進口,否則國內讀者的眼界當會放寬。這幾枝妙筆意氣風發,從港府一直評點到中南海和唐寧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陳之想從香港去了美國,最不慣的就是每天讀不到這種雜文。雜文大盛於香港,言論自由是一大原因。但自由也就大半用於言論,有話就說,許多不平也就直腸一吐。另一方面,用比興來寄託,用想象來轉化的文學創作,也就似乎不必去經營。杜甫如果可以寫專欄直接論政,也許不會成為詩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