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參加了一個討論會,討論趙樹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話》。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實:他讀了這本書覺得好,可是不想重讀一遍。大家費了一些時候討論這件事實。有人表示意見,說不想重讀一遍,未必減少這本書的好,未必減少它的價值。但是時間匆促,大家沒有達到明確的結論。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沒有重讀過這本書,並且似乎從沒有想到重讀它。然而問題不但關於這一本書,而是關於一切文藝作品。為什麼一些作品有人百讀不厭,另一些卻有人不想讀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嗎?是讀的人不同嗎?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讀不厭是不是作品評價的一個標準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思索一番。
蘇東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歸》詩,開頭兩句是: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就出在這裡。舊書指的是經典,所以要熟讀深思。《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
人有從(董遇)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意自見。
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瞭解和體會。所謂意自見,子自知,著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著急的。這詩句原是安慰和勉勵那考試失敗的章惇秀才的話,勸他回家再去安心讀書,說舊書不嫌多讀,越讀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經典值得百回讀,但是這裡著重的還在那讀書的人。簡化成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卻就著重在讀的書或作品了。這成語常跟另一成語愛不釋手配合著,在讀的時候愛不釋手,讀過了以後百讀不厭。這是一種讚詞和評語,傳統上確乎是一個評價的標準。當然,百讀只是重讀多讀屢讀的意思,並不一定一遍接著一遍的讀下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