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二月時節,一場細細綿綿的春雨灑落在北京城上,昭示著春天已然悄然來臨。
農諺有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在大明的某些地區中,春雨成為了每年收成的預警,倘若春雨充沛,預示著今年會大豐收。
正是這個二月的春關乎著接下來一年的收成,令到朝廷歷來很是重視。耕藉禮,便選在了這個月份的某個吉日舉行,今年則選定了二月十四日。
按著大明曆代皇帝一貫的做法,皇上在這一日需要前往外城位於正陽門西南方向的先農壇,即後世的北京古建築博物館舉行耕藉禮的儀式。
只是到了嘉靖年間,給事中王璣上疏稱“南郊流於具文,天子當以親耕,以供粢盛”,此言合乎了嘉靖的心意,遂決定在西苑隙地耕籍。
不僅是皇上的先農禮,而且連皇后的先蠶禮同樣搬到了西苑內,在仁壽宮前面建土谷壇,在仁壽宮後面建先蠶壇,從此耕藉禮改為西苑舉行。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耕藉禮改到西苑後,嘉靖卻連“流於具文”都不搞了,跟著很多儀式般遣官代行,本人則是沉迷於修玄之中。
這幾年更是如此,嘉靖一次都沒有親自參與耕藉禮,而是讓禮部尚書或閣臣進行代勞。
能不能請動皇上出席耕藉禮,這看似無關輕易的小事,但很多官員卻看成是國家大事。畢竟此事關乎農事,關乎大明的國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