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地帶的範圍和成因
發明“破碎地帶”概念的是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詹姆斯?菲爾格里夫(1870-1953)。他在1915年出版的《地理與世界大國》中,把破碎地帶定義為海權與陸權之間的國家。實際上,破碎地帶就是沒有權力的地方,既沒有海權,也沒有陸權。因為沒有權力,這一地帶在內部紛爭和外力撕扯的共同作用下四分五裂。破碎地帶以中東為中心,向東沿著歐亞大陸南岸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那裡分為兩岔。北線經過阿富汗到中亞五國,南線經東南亞、臺灣海峽到朝鮮半島。以中東為中心,向西也分為兩岔。南線沿著非洲大陸北部向西,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所有國家;北線經土耳其到巴爾幹半島。歐亞大陸的南邊是破碎的地緣政治地帶。
這一條海岸線上有一個天然的分界點,這就是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以東是東南亞,是中國的鄰國,距離中國較以西的各國為近。在馬六甲海峽以西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國家,以阿拉伯人、突厥人和波斯人為主。它們都自成一體,彼此聯絡不很密切。在本章的論述中,歐亞大陸南邊到馬六甲海峽為止,也不包括海峽以西的緬甸。這樣的劃分只是為了論述的連貫性。
在21世紀之前,人們常說,從中東到中亞的歐亞大陸南側有一個“不穩定的弧”,組成這個弧的都是伊斯蘭國家,被西方認為是動盪區域。在蘇聯解體之後,以車臣為首的北高加索地區的確是俄國流血的傷口,也是西方關注的熱點。在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後,“不穩定的弧”這個說法就消失了,似乎美國給這個地區帶來了和平。美國人不提這個“弧”,其他人也就忘記了。但這個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一點都沒有減少,甚至變得更加複雜了。在弧內的其他地方,阿以衝突沒有解決,中東和平一如既往遙遙無期;伊拉克庫爾德人要求獨立的呼聲更高,與土耳其的庫爾德人遙相呼應,土耳其軍隊跨過邊境實施打擊;美國懷疑伊朗支援伊拉克游擊隊,而伊朗又堅持它的核計劃;在沉寂了幾年之後,阿富汗的塔利班組織從美軍的打擊中逐漸恢復過來併發起新的攻擊;美國試圖在中亞複製它在東歐導演的顏色革命,但進展似乎並不順利,中亞逐鹿正在暗中進行,除了老的遊戲者之外,印度也越過巴基斯坦在中亞設立了軍事基地;目前倒是車臣的局勢暫時比較安靜,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次爆發。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