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九七三年,我結束流浪生活回到連隊不久,收到家裡一封來信。母親在信中告訴我,父親已經落實政策,從“五·七”幹校分配到川西北一個叫龍門鎮的地方工作,母親和弟妹亦一同遷出城市。他們都很想念我,等等。
這天晚上,我在地圖上查詢許久,始終沒有找到那個偏僻陌生的地名。
又過了一年,我獲准回家探親。經過十幾天風塵僕僕的旅行,汽車終於在嘉陵江上游一個荒涼破敗的小站外面停下來。
我從車窗裡看見了久別的父親。
父親微佝著背,穿著一件洗得泛白的勞動布工作服,四十多歲的人,頭髮已經花白。母親站在父親身邊,顯得那麼嬌小和弱不禁風。他們緊緊挽在一起,任憑公路上滾滾塵土落滿全身,望眼欲穿地盼望他們的兒子從遠方歸來。
我猛然鼻根一酸,眼淚奪眶而出。
記得文革前,母親常常自豪地對我們說,她和父親都是在教會的搖籃里長大的。
教會學校是近代西方列強在中國推行平民教育的產物。學校主要開設自然科學課程,兼及傳播社會文化和基督教義。由於教會學校考試嚴格,收費昂貴,加上男女同校,授受不親,不大符合中國國情,因此往往只有一部分家境富裕和勤奮上進的學生能夠入學深造並且不致中途輟學。
我的父母親就是唱著讚美上帝的頌歌從幼稚園一直唱到大學畢業。
據說我父親的父親是個精明、專制、野心勃勃和不屈不撓的小個子男人。他一生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莫過於完成了從農村進軍城市的偉大轉折,並且從一個討飯的八歲小流浪漢奇蹟般成長為一個擁有百萬資產的工業巨頭,創立了號稱“中國四大財團”之一的“武漢裕大華紡織公司(集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