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戰初期,戰雲籠罩下的武漢三鎮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凋敝破敗和物資匱乏,相反呈現一種回光反照的畸形繁榮來。當首都南京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繼淪陷之後,地處長江中游的武漢就成為國人逃避戰火的避難所和安全島。國民政府和外國駐華機構臨時遷往武漢,由來自東北、華北、華東各淪陷區的政府機關、黨派群團、工廠學校以及數目龐大的戰爭難民所組成的流亡大軍也從四面八方彙集武漢,從而使得這座原本並不十分擁擠的華中大都市呈現一種人滿為患的爆炸趨勢。攜帶金銀財寶的富人佔據了城裡的飯店賓館,許多人還在租界搶購別墅洋房,依然過著一擲千金和僕役成群的奢靡生活。當時日機轟炸尚未給這座城市造成實質性破壞,加上華南沿海尚未陷落,從香港、澳門走私的各種西方商品充斥黑市,所以只要有錢無論什麼奢侈品包括英國皇室的專用香水都能買到。漢口“大世界”夜總會依然燈火通明,歌星舞星豔星的馬路廣告漫天飛舞。只有當戰事漸漸逼近,荷槍實彈的城防團在武漢街頭壘起沙袋修築工事,這才提醒人們和平日子好景不長,日本侵略者的腳步聲已經隱約可聞。
人口膨脹帶來的最緊迫問題是吃飯。
1938年南方大旱,原本稱為“米糧倉”的華中各省赤地千里,災民紛紛離鄉背井外出逃荒要飯。如果災害發生在和平年代,各級政府當可組織民眾抗災自救,或向富裕省份調集糧食號召賑災,或向國際社會呼籲救援等等。可是值此兵荒馬亂,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試圖滅亡中國,前方打仗需要糧食,後方救災也需要糧食,在當時生產力低下,即使豐年糧食也不富裕的中國,哪有多餘存糧救濟災民呢?一些省份官商勾結趁機囤積糧食哄抬物價,一面是災民餓殍遍地慘絕人寰,另一面則是奸商囤積居奇財源滾滾,於是各地相繼發生搶糧風潮,軍隊出動彈壓,射殺災民無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