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四章 鬼子來了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1

二戰結束四十多年後的1986年,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朝日新聞》以“我記憶中的二戰”為題,發表一封戰爭親歷者來信,在日本引發強烈反響。至次年八月,讀者來信多達四千餘封,其中選發一千一百餘封,以《戰爭》為題結整合書。於是日本各家出版社也不失時機地推出若干戰爭親歷者的回憶、見聞、故事、書信等等,在日本社會掀起一股“回憶二戰”的文化熱潮。

“昭和五年(1930年),我剛滿七歲,穿上盼望已久的小學生第一套黑色校服,規規矩矩坐在教室裡,學習背誦當時流行的校歌:和大哥哥肩並肩,我今天上學堂。

感謝士兵,感謝士兵,

他們為國戰鬥,戰鬥為國。“規定我們小學生每天要向天皇照片鞠躬敬禮,天皇照片被置放在每所學校門口最神聖的位置上。歷史課和德育課是背誦《天皇敕語》,老師教育我們:忠誠於天皇是每個日本國民的最高美德。學校假日選在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天皇誕辰、神武天皇紀念日、陸軍節、海軍節等等。”(鐵口成志,六十三歲,東京退休職員)

“昭和十年,我上小學三年級,市禮堂舉行柔道拳擊對抗賽,賽後放映電影。千人禮堂擠得滿滿的,繫著黑帶的日本選手和戴著拳擊手套的美國選手上臺,自始至終觀眾給柔道選手鼓勁,大聲斥罵拳擊選手……最後柔道選手取得勝利,全場歡聲雷動。接著放映電影,是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的戰鬥場面,我軍佔領地方地盤,升起太陽旗,全場觀眾鼓掌,群情激奮,高唱國歌《君之代》……我認為進行戰爭理所當然,打敗外國人也理所當然,我們就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我們從小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獲勝,以及我們長大要當兵沒有半點懷疑。為戰爭而生的日本人就是這樣造就的……”(古澤敦郎,六十二歲,北九州市退休社團人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