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不是以魔術來征服人的意志,而是以虛構的價
值來誘惑人的意志,奸狡地混淆善與惡,誘惑人的意志
服從它。
——俄國流亡哲學家N.洛斯基
一
流亡話語現象之所以值得文化社會學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來討論,其理由不在於,流亡話語是二十世紀文化的突出表徵之一,而首先在於,流亡話語是人之文化的原生觀象。流亡是人的存在的一個生存論現象,流亡文化不過是其表達形式。早在人類精神文化的第一個繁榮期,流亡話語就已經突出地呈現出來:荷馬史詩《奧德賽》以流亡為主題;舊約全書整個來說是流亡話語的結集;屈原的《離騷》可視為第一部漢語流亡文學作品,而孔夫子則把流亡視作一條在道不顯的時代的生存之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流亡話語伴隨著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正如流亡伴隨著人的存在,直到今天,不僅未曾減少,反而更顯突出。
流亡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維度,一種獨特的話語形式以至一種人的生存方式或臨界處境。
我先不從哲學方向上去提問,也不從歷史現象描述方面來處理這一課題,那將是一個繁複的工作。當我打算從文化社會學視域來考察某個時代的流亡話語,而不是對它熟視無睹,這暗含著我設定的問題是:既然流亡(Exil一詞的中文譯法似應為“放逐”)與人類精神文化幾乎有一種孿生關係,那麼,由此所顯示出的社會存在與知識型別的關係是什麼,以及在流亡話語中所顯示出的人的生存論上的存在處境和精神處境是什麼。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